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,而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,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和古罗马帝国就开始了开采。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的到来配资炒股免费开户,煤炭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燃料之一。直到今天,煤炭、天然气和石油仍是使用最广泛的三大化石能源。
相比于木材,煤炭不仅能产生更高的能量,还具备更高的产能比。尽管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,但在现代工业中,尤其是在发电和冶炼方面,煤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能源。
在古代,由于科学技术落后、生产力贫乏,加上缺乏煤炭勘探和开采技术,早期的煤炭开采主要依赖裸露的煤层。那时,人们只能通过露天开采来获取煤炭。直到18世纪末,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,英国开始研发地下煤层的开采技术,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逐渐得到广泛应用。
展开剩余80%如今,裸露的煤层越来越少。一方面,裸露煤层的形成需要特殊的自然条件,另一方面,大规模的人工开采也让这些煤层变得稀少。煤矿的开采方式有很多,通常会根据煤层的厚度和地质结构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。一般来说,距离地表较近、深度小于55米的煤层可以采用露天开采,这时使用电铲是最经济的开采工具。电铲的旋转鼓上装有硬质合金钻头,开采时,这些钻头像剥洋葱一样切割煤层,操作简便且成本低。
当煤层的深度超过55米时,便需要采用深开采技术。特别是当煤层深度超过90米时,开采变得更加复杂。通常,只有煤层足够丰富时,才会决定进行深开采。但也有特殊情况,比如某些深达300米到460米的煤层,依然采用露天开采方式。这种开采方式通常是因为煤量丰富,地下地质结构稳定,并且煤层分布清晰,允许大型设备进行开采。
煤层的厚度可以达到数百米。那么,究竟是如何形成这些厚重的煤层呢?现代科学认为,煤炭的形成过程与远古植物的沉积密切相关。植物在地层压力下,逐渐将其他元素排出,最终留下了稳定的碳元素,形成了煤炭。那么,地球上怎么会沉积出如此巨量的植物呢?
煤炭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,且不同地区和时期的煤炭形成机制各不相同。总体来说,煤炭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是“泥炭化阶段”。在这一阶段,微生物的作用至关重要,它们分解植物和动物的残骸。植物死亡后,遗骸被地下和地面微生物分解,经过腐殖化、凝胶化等合成过程,最终变成了富含碳、氧、氢等元素的泥炭。
第二个阶段是“煤化阶段”。在泥炭形成后,地壳的变动将这些泥炭层压至更深的地下,受到更高的温度和压力。这个过程会将泥炭中的氢、氧等元素去除,最终使得碳的含量不断增加。当碳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,便形成了褐煤。褐煤是煤的低级形态,因为它仍然含有大量其他元素。随着地壳进一步沉降并承受更高的压力和温度,煤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。
煤层的厚度主要由沉积的植物数量决定,因此,厚重的煤层需要大量植物的沉积。大约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至三叠纪时期,地球气候温暖湿润,植物繁茂,枝干高大。那时的地球植物环境主要以藻类和菌类植物为主,这为植物变成泥炭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在二叠纪,地球板块活动活跃,所有大陆相连。不久后,大陆间的巨大挤压引发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,导致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。大量动植物被埋入火山灰中,同时,火山运动将地层中的煤层压缩在一起,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厚重煤层。
因此,石炭纪的百米煤层可以说是天时地利的产物。从寒武纪以来的五亿多年中,石炭纪的煤层资源最为丰富。然而,随着煤炭资源的有限性日益凸显,地球上的能源终将无法满足人类需求。要实现长期的能源供应,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将是未来的最佳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